029-8731 5747

媒体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张英: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新竞争优势

来源:中国工业报 时间:2025-02-28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城市之一,上海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应对?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就以上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

张英表示,2024年,上海工业经济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筑底回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蓬勃的活力。从新动能的持续壮大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新产业的前瞻布局到产业创新网络能级的提升,从新产品的突破到产业集群规模的跃升,上海正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之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驱动  工业经济筑底回升

2024年,面对经贸摩擦和关税政策的冲击,上海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获悉,2024年上海工业经济筑底回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工业投资增长11.1%,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从历年增速看,2024年增速明显高于往年;从面临困难看,2024年内外部压力也超过往年,经贸摩擦、关税政策给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带来持续冲击。

“我们建立工业经济运行专班调度机制,以企业服务为切入点、纾困解难,全年工业合计降本521.1亿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开展工业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工业经济面明显恢复向好,工业中小企业活跃度和投资信心全国领先。”张英表示。

第一,新动能持续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张英介绍,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增长10.8%,合计实现产值461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11.7%。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制造业分别增长20.8%、3.3%、7.1%。战新制造业实现产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占规上工业比重43.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分别增长7.1%、5.1%;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8537元,增长7.5%,其中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设备分别增长12.5%、9.8%。

第二,新产业持续布局,产业创新网络能级提升。上海加强前瞻布局,瞄准未来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等方向,编制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一业一方案”,布局原子级制造、纳米制造、具身智能等20个重点领域。同时,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制造、港口等5G行业虚拟专网300多个,构建国家、市、区三级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第三,新产品持续突破,产业集群规模跃升。上海坚持央地联动、链主引领、整机带动,优化产业集群化布局。大飞机、船舶海工、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C909累计交付160架,C919交付16架,CJ1000发动机飞行台首飞,LNG船舶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千帆星座72颗星发射组网。

第四,新生态持续构建,培育做强一流产业环境。上海出台新型工业化纲领性文件,全国首创工业企业AEO制度;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年度解决企业诉求超1.5万件。建立重点产业市区协同推进机制,聚焦10条重点产业链,打造2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深化产业制度型开放,上线全国首个算力交易平台,牵头长三角大飞机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4年,上海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新动能培育、新产业布局、新产品突破和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上海将继续在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中勇立潮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新竞争优势

“然而,面对内外部压力的持续冲击,上海在新旧动能转换、研发投入、要素制约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成为上海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张英指出。

动能转换遭遇阵痛,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尚需加强。上海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等行业品牌影响力不强,缺乏生态主导力。传统汽车行业受新能源浪潮冲击,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面临转型难题。

研发投入优势不明显,国际竞争力待进一步提升。据介绍,近年来,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增长,但企业研发投入优势不明显。全球产业和科技新竞争手段不断,还需主动迎接国际规则,以更高水平开放、更积极主动布局对冲风险。

产业发展受要素制约,相关领域政策待制定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海发展持续面临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的矛盾。用地方面,工业用地面临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高等难题。数据要素方面,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制度需进一步探索。能耗和排放方面,部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约束,需创新优化相关政策。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张英认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改革深化、可以与新型工业化相互赋能、可以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可以改变传统产缘格局。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上海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张英认为,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城市,上海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仍需突出创新引领、链主主导,研究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耦合规律及趋势,形成根植性强、整合力强、独特性强、环境融洽度高的产业链体系。注重向新赛道要增量、向新需求要增量、向新价值要增量,形成具有上海国际大都市优势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产业链群。

一是更加突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三大先导产业战略引领、优势产业新质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先进制造业投入,推进重点产业链攻坚突破,促进降本增效提质,为上海“五个中心”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二是更加突出产业发展新形态。大力发展智能经济,做强AI智能体、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智能原生赛道,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培育未来产业核爆点,开辟空间信息、生物制造、量子产业、新型储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做强工业服务业,在制造服务一体化、绿色供应链、运维服务等领域扩大应用场景,持续赋能产业升级。

三是更加突出产业科技创新。抓链式创新,优化产业链协同攻关机制,鼓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开放型创新联合体。抓范式创新,支持建设各行业“AI+创新中心”,通过政策引领新兴产业创新。抓机制创新,完善“企业出题、联合答题”机制,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推动重大项目攻关突围。

四是更加突出培育一流企业。推动研究共享,与企业共同研究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加强风险共担,健全容错机制,降低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造活力。鼓励市场共拓,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帮助企业加强产业链对接。促进品牌共铸,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带领企业进一步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五是更加突出做强产业生态。围绕“链主+配套”,提升园区产业生态服务能力,促进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做强产业集聚区,结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优化全市产业布局,整合小散园区实施平台化运作,提升创新浓度强度。做大企业生态圈,聚焦国内优势产业与过剩产能领域,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积极参与海外布局和投资,支持文化出海、品牌出海及多元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