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731 5747

媒体报道

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上线 首次系统性整合万亿级数据资产

来源:中国工业报 时间:2025-03-01


当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在暴雨中精准识别路面坑洼时,当福建的服装厂凭借供应链数据将交货周期缩短三分之二时,这些场景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密码——公共数据。

3月1日,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正式上线。这不仅意味着政府部门首次系统性整合万亿级数据资产,更标志着数据要素从“沉睡的矿产”向“流通的石油”转化的关键一跃。

在这场静默的产业革命中,谁将抢占数据要素市场的制高点?传统制造业又如何借助公共数据资源实现“数字突围”?答案,正藏在国家平台的制度设计与产业实践中。

政策护航,构建平台建设基石

公共数据,是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其规模占到数据资源总量的80%。据麦肯锡计算,开放公共信息和共享数据每年可释放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的价值。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3年我国数据经济贡献度达到2.05%,一、二、三产业数据经济贡献度分别为1.01%、1.96%、2.43%,数据驱动经济增长能力逐步显现。

“推动数据价值化,公共数据要先行一步,真正把公共数据资源供出来、用起来。”2月18日,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在国家数据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情况。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公开印发《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实施规范(试行)》《关于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构建起以相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为核心的“1+3”政策体系。这一体系明晰了公共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增值化利用的政策依据、实施路径和管理要求。

其中,《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构建全国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登记体系。登记机构执行全国统一要求,按行政层级和属地原则,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登记服务。直接持有或管理公共数据资源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需对纳入授权运营的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对未纳入授权运营范围的数据资源,以及利用被授权数据资源加工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鼓励登记。

“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是支撑全国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全流程服务,构建全国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登记体系的重要信息系统。”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数据要素处处长王璟璇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国家登记平台的核心功能:一是支撑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中央企业的公共数据资源登记业务开展,二是作为中央节点,实现全国登记信息的互联互通。

在登记平台建设方面,遵循“一个标准,两级平台”思路。国家数据局制定统一登记技术和业务标准,建设国家登记平台,确保与各省级平台对接,实现登记信息互联互通和统一赋码。

3月1日,国家登记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中国工业报了解到,同日上线的还有湖北、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山西7省的省级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据悉,其他省级平台将根据实际情况今年内陆续上线。“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内构建起职责明确、分工负责、运转有序的全国公共数据资源登记体系。”陈荣辉透露。

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作为全国首个公共数据资源统一管理枢纽,其核心功能体现为服务与管理双轮驱动。

在服务层面,平台通过“供需对接”机制,为供数单位提供数据资源发布窗口,用数单位可精准检索交通、气象、政务等跨领域数据资源,甚至发布需求信息,形成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流通闭环。例如,福建省通过省市两级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已接入2000余个政务信息系统,汇聚1800亿条数据,实现全省政务数据“应接尽接、应汇尽汇”。

在管理层面,平台通过统一赋码和标准化登记程序,构建起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底账,实现从“原始公共数据”到“数据资产”的形态转化追踪,成为规范授权运营、防范数据滥用的一线监管工具。

这一制度设计背后是“1+3”政策体系的强力支撑。《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强制登记与自愿登记结合的准入规则,要求纳入授权运营的公共数据必须登记,而对加工形成的数据产品则鼓励登记,既保障基础数据可控,又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要素生态体系

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通过公示异议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使得数据授权运营从“黑箱操作”转向透明化披露,为数据要素市场的规范化运行奠定基础。王璟璇表示,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可发挥三方面积极作用。

一是明确数据持有和开发利用状态,规范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形式审核、公示、赋码等。登记信息向社会公示并接受公众提出合理异议,是完善授权运营披露机制的重要手段,促进公共数据资源规范、合规对外供给。

二是强化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构建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底账”。开展公共数据资源登记是中央与地方统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底账,筑牢数据资源底座的主要途径。

三是促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公共数据价值释放。通过建立全国统一流程、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公共数据资源登记体系,便于形成一体化的公共数据资源、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的目录体系。通过公示和开放登记目录查询,为数据需求方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资源查询渠道,促进供需对接。

尽管平台价值显著,但数据安全与利益分配难题亟待突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第三第四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指出四大挑战:一是如何保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不间断地上线提供数据:二是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和个人隐私;三是企业在获取这些公共数据过程中,如何区分免费共享的公共数据服务和有偿的数据要素服务的区别;三是相关的价格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四是在AI广泛应用于数据服务过程中,如何通过专业大模型与公共数据资源服务是深度融合,提升数据服务能力、降低成本等。

对此,《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已作出制度响应,明确公益类数据免费、产业类数据实行政府指导价,并通过“准许收入上限”管控与动态调整机制,既防止垄断暴利又保障运营机构合理收益。

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技术治理与制度创新的协同,这也要求平台强化元数据治理框架,建立覆盖数据确权、流通追溯、收益分配的全链条规则。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曾强调,需通过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实现“可用不可见”的数据流通,解决供给方“不愿流通、不敢流通”的痛点。

此外,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需要更开放的生态支撑。国家数据局通过征集并发布253个典型案例(如重庆智能网联汽车、福建供应链金融),以示范效应推动全国数据应用创新。同时,依托“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探索跨境数据流通规则,提升国际数据基础设施安全能力。

制造业与智能网联汽车如何用好公共数据?

对于制造业而言,公共数据的价值在于打破数据孤岛,重构产业协作范式。国家“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已明确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等12个领域推动数据复用与融合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欧阳日辉强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数据流通对于产业链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业制造领域,依托链主企业促进数据流通,实践中较为成熟。欧阳日辉建议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建设行业数据库、标准构件库、领域模型库等产业共性数据共享平台,提升产业共性数据供给水平。

目前,各地已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度,充分依托现有制度,促进产业链数据流通。建议探索建立产业数据链链长制度,强化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共性数据有序流通。

大型龙头企业数据丰富、能够享受数字红利,中小企业没有数据,也不会用数据。欧阳日辉建议支持行业协会加大数据开发开放力度,推动涉及产业公共利益的数据在产业上下游共享共用,着力保障中小企业获取产业共性数据的可及性。

中小企业可通过平台获取产业链共性数据,例如福建开放的供应链金融数据与重庆的智能制造数据,能帮助中小厂商优化生产计划、降低库存压力。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则能深度融合交通流量、道路状况、气象预警等公共数据,如重庆打造的“车路云控制平台”,通过整合政府、产业、设备、企业四侧数据,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化升级。

汪玉凯也和中国工业报透露,3月1日上线的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对制造业网联汽车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全国联网,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全国共享;二是可以盘活全国数据,扩大应用范围,有利于创造更多应用场景;三是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公共数据资源的价值实现;四是呼吁政府部门开放更多的公共数据,为数据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具体来看,通过查询登记平台发布的公共数据资源和产品信息,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并向有关运营机构申请使用产品和服务,赋能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并结合企业自身数据,融合开发新的数据产品和服务,赋能产业上下游发展。例如,与物流数据结合,开展智能物流配送服务;与金融数据结合,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拓展业务领域和服务边界等。

王璟璇表示,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而言,交通领域公共数据是未来授权运营的重点方向。企业可以基于登记平台发布的数据资源和产品信息,寻求与供数单位、数据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合作,加强数据开发利用。例如,发现授权运营机构开发的交通流量类数据产品,进行合作对接,将有关服务嵌入到企业现有产品中;再如,对接可开发利用的交通类数据资源,或提出用数需求,获取交通信号数据、道路状况数据、气象数据等公共数据,结合车辆自身的传感器数据,研发相关数据产品,提升车企产品智能化水平。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信智能中心副主任颜阳向中国工业报说:“对大型国央企而言,建立数据中台与公共平台的‘双轮驱动’机制至关重要。需打破数据孤岛,构建标准化接口,将内部生产数据与外部市场信息融合分析,驱动供应链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中小企业则可通过政府扶持的‘数据普惠’计划,以低成本接入行业AI工具库,在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颜阳预见,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崛起,标志着AI进入认知重构阶段。制造业可依托基础大模型构建数字孪生体系,通过世界模型模拟技术突破物理试错限制。企业需建立AI原生组织架构,培养人机协同能力;个人应强化数据素养,适应决策辅助角色。当制造全要素被编码为可计算模型,中国智造将实现从规模优势向智能优势的质变跃迁。

在这场静默的数据革命中,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不仅是技术基础设施,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场。它标志着中国正从数据资源大国向数据治理强国迈进,通过构建开放而不失秩序、创新而兼顾公平的数据要素市场,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正如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所言:“数据的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显性化,市场化是手段,价值化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