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从“2025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获悉,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牵头会员企业共同起草《关于保障生物质发电行业健康发展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已报送全国工商联,拟以团体提案上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会上,企业家、专家与媒体记者就环境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新路径和新范式探索与实践、海外市场开拓、AI+环保、未来发展趋势等产业发展重要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保障生物质发电行业健康发展
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效益和可再生能源效益显著。当前垃圾焚烧行业面临产能过剩、补贴退坡、经营成本高且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转型支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提案》显示,据估算,全国生物质发电行业补贴缺口约400~500亿元,影响企业平稳运行、升级改造、还本付息、职工薪酬支付等,局部地区欠款已严重扰乱项目运行,威胁到发电企业生存。此外,2020年12月有关核减补助资金的实施后,从企业采购安装监测设备,完成环保设施建设验收,到实现双联网均需时间,且期间补贴暂停拨付,行业对于补贴核减和定性的争议大。以某国际企业的两个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例,被核减超过1亿元。国补到期退坡,生物质发电行业难以为继。
《提案》称,目前垃圾焚烧处理费收费水平偏低,过严的排放标准推高治理成本。现阶段我国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单价平均70~80元/吨,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国补退坡,偏低的垃圾焚烧处理费,导致项目经济效益差,有的甚至无法覆盖处理成本出现亏损。
此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尚未纳入“隔墙售电”范围。2017年《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准许“分布式发电项目单位与配电网内就近电力用户进行电力交易”,也就是“隔墙售电”,但冲击了原有电网商业模式,受到电网侧厂家制约,各类电源的整体推进情况都比较缓慢。多数省份没有推行“隔墙售电”的相关政策。
垃圾焚烧行业虽是集中式发电项目,但由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大多单体装机规模较小,供电周期相对稳定,在特定区域内对地方电网调度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具备参与市场化交易的条件。提案称,“隔墙售电”是现阶段生物质发电市场化转型的关键途径,能增加发电企业现金流,降低对国家财政补贴压力,推动新能源就近消纳,减少输电成本。绿证政策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为保障垃圾焚烧服务设施稳定运行,引导生物质发电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提案》建议:
一是加大补贴清欠力度。对已纳入目录的项目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鉴于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的规模,以加大可再生能源专项债额度等方式尽快弥补基金暂时性缺口;将垃圾处理费纳入各级政府年度预算。通过减税、降息、延长项目贷款年限等方式,缓解生物质发电企业财务困难。针对因“双联网”造成的补贴核减问题,对政策影响进行充分摸底和后评估,调整政策执行时点避免矛盾扩大化。加快存量项目纳入再生能源补贴目录审批进度。
二是补贴政策退出应控制好节奏。中国正处在能源转型关键期,为避免因补贴退坡或到期引发生物质发电企业大规模关停,可以适度延长补贴年限,参照山东对国补到期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设置了3年期过渡性补贴政策。
三是完善绿证绿电和碳市场政策,做好相关收益与补贴的衔接。建议将生物质发电纳入绿电交易范围,允许发电企业与用户通过市场化方式明确交易价格。或者进一步明确绿证收入与补贴的衔接关系,推动全额保障性电量的绿证确权,允许生物质发电企业自主交易绿证,收益在中央财政补贴发放时等额扣减,缓解补贴拖欠给企业造成的短期现金流压力。推动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纳入自愿减排市场,降低国家财政补贴压力。
四是垃圾发电项目试点实施“隔墙售电”政策。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探索针对具备条件的、无补贴、装机规模较小的地区,选择可调节性强的生物质发电项目作为试点,给予优先售电权限,支持开展隔墙售电、直供电等业务。完善分布式发电试点市场化交易细则,解决市场化购电推进难问题。
推动环境产业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这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产业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李其林在见面会上介绍,近年来,环境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增效,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循环经济”系统布局。面对新产业形势,寻找市场新增量是推动环境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李其林认为,探寻内生外延新路径,一是探索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新型污染物监测与处理、新能源交叉板块等新兴应用场景市场,二是拓展广阔海外环保市场,三是数字赋能产业提质升级,推动数字化与生态环境产业深度融合,以数智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李其林认为,面向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15万亿元的目标,行业需以技术破壁、模式重构、生态共建为核心,在变局中开新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智慧与低碳双轮驱动,推动环保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产业从工程交付到长效运营的模式重构,拓展产业领域到源头防控、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以及与碳中和相关领域;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生态共建。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介绍,在出海方面,北控水务经历了从资本出海到技术与产品出海多个阶段,不断创新出海模式。2017年,北控水务成立生态环境产业与教育综合性资源平台——北水教育,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海外市场普遍存在的标准差异和客户选择习惯等挑战,北控水务抓住“产品出海”和“标准出海”两大核心,依托北水教育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一方面推动技术转移,开发本地化产品;另一方面联合开展环保人才培训,建立本地化人才库,真正实现“让本地人做本地事”,从而在海外市场扎根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国在环保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出海的关键不是低价竞争问题,而在于要坚持长期主义。”中兰环保董事长葛芳表示。
葛芳认为,首先确保项目落地,为当地环保提供支持,并通过宣传建立法规和标准,随后再逐步推进发展,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五年。
“近年来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提振了信心,我们自身也需要不断加强实力。‘十五五’行业将迎来大量机遇。尽管企业可能面临应收账款压力、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但保持信心、持续修炼内功至关重要。只有那些具备真才实学、深耕专业领域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抓住新的机会。”葛芳指出。
金科环境董事长张慧春表示,过去,环保行业主要依赖需求侧拉动市场,导致市场分散、竞争力不足,未能形成具有显著技术产品优势的企业。如今,存量市场逐渐饱和,而创新驱动的增量市场为环保行业带来了重要机遇。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资源化趋势正推动环境产业从传统的为第一、二产业提供节能减排支持的“静脉产业”,向驱动绿色发展的“动脉产业”转型升级,为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金科环境在业内率先采用“工程产品化”的创新理念,以AI驱动智慧运营,新水岛产品为水资源的更高效、更智慧利用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
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兼CEO刘立丰指出,中国环境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要长期规划、徐徐图之;坚持技术创新为王、抢夺标准制定话语权;要理解市场,不打无准备之战;建立信任,坚持本地化,从Global到Local;坚持长期主义,建设世界知名环保名牌。未来3-5年,东南亚的产业升级带来的环境治理需求、中东“蓝色经济”、东欧绿色转型等三大核心增长极,将为中国企业提供结构性机会。出海下一程,唯有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深耕、金融创新和本土融合,才能在结构性机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则认为,当前环境产业进入新阶段,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存量市场内卷加剧,增量市场遭遇瓶颈,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绿色技术出海窗口期显现。
他表示,环境企业要坚定信心,直面困难,拥抱新科技,同时结合发展趋向,积极寻找新增市场,形成正向积极闭环。环境商会作为行业组织,将继续凝聚各方力量携手并进,持续探索产业破局之道与发展新范式,相信产业将在双碳目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出更大作为,这个过程中也会涌现一批全球领先的环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