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当前,炙手可热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代表了世界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的最高技术水平,是引领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具有颠覆性影响和战略意义。”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王继宏在近日召开的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表示。
众所周知,自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萌芽以来,机器人技术也经历了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具身智能”(EmbodiedAI)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机器人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记者了解到,2023年10月,国家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行业明确了发展路径。2024年9月至今,浙江、北京、广东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人形机器人逐步进入量产时代,将作为通用化产品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和场景中。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指出,具身智能是可以在高变化下做出迅猛、精准反应的高质量、高性能智能系统。它既不是单纯的虚拟环境下的计算机仿真,也不是完全偏于物理空间的机电系统,与人形机器人系统紧密相关。
王继宏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承载着三大时代使命。一是重塑生产力: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物流运输等领域正依托具身机器人实现效率跃升。二是增进社会福祉:医疗护理、助老助残等场景中,机器人正从“替代人力”转向“延伸人类能力”。三是探索未知疆域:从深海到太空,具身智能将突破人类生理极限,拓展文明边界。
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增长率预计将突破30%,到2030年,我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更是有望逼近万亿元规模。
“尽管前景光明,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王继宏表示,需要多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技术维度:需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跨越。二是应用维度:需破解从“场景试点”到“规模推广”的难题。三是伦理维度:需构建从“技术开发”到“价值共识”的框架。“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更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生态共建。”王继宏说。
“链式发展丰富产品谱系,安全治理构筑发展护城河,软硬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应用驱动实现工程化突破。”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科技处处长、机器人质量基础共性技术测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凯总结智能机器人四大路径规划。
据介绍,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熊蓉教授攻克“动态负载悖论”十年难题,其领航者2.0机器人可在四级风力下600米连续动态行走,同步完成0.1毫米级精密装配作业,标志着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跨入“动态稳定+高精度操作”新阶段。
北京工业大学石照耀教授指出,机器人关节正经历从“机械传动单元”到“智能器官”的颠覆性变革,动态精度理论与云服务模式将重构产业格局,传统减速器企业亟需转型以避免被淘汰。
“足球运动是具身智能的终极试金石——需集成运动控制、动态环境交互与实时决策能力。其多模态协同机制推动人形机器人突破复杂任务极限。”清华大学教授、加速进化首席科学家赵明国表示。
涉及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应用等问题,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规控算法部负责人王博省博士提出“1万台生死线,10万台爆发点”量产标准,并指出通用化是规模化生产的前提。
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专题展示区,众多行业头部企业参展。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现场以每秒3.5米疾速舞蹈刷新运动性能纪录,山东优宝特泰山机器狗负重70公斤动态行走展现工业潜力。灵心巧手、巨蟹智能、蓝点触控、琼琪自动化、清能德创等20余家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参展嘉宾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平台。
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天友表示,随着亮相蛇年春晚舞台,人形机器人已经正式进入了社会视野,掀起了科研界、资本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此次会议邀请到了业内顶级专家、学者,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起交流思想、分享成果、深化合作的平台。他希望,在研讨中激发创新灵感,持续探索人形机器人技术合作、场景合作新方向,携手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快速迭代成熟,共同为开拓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大力量。
会上,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文峰现场发布全球首款万元内高自由度灵巧手,实现价格突破性下探。此次大会由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冠名,天津市科学技术局指导,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联合主办,并得到了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等各省市行业组织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