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一系列重要部署。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月21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国家中医药局副局长陆建伟在会上介绍,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持续提速,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1100多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不断凸显以疗效为根本的防病治病优势,4.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看中医、用中药。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集聚优势逐步呈现,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促进了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全链条各环节作出政策支持和部署
陆建伟介绍,《意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全链条各环节作出政策支持和部署,提出8个方面21项任务,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突出以提升质量为主线。《意见》围绕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既从资源保护、生态种植、生产制造、工艺提升、研发创新等供给侧发力,也从强化临床价值评估、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等需求侧方面倒逼,实现供需两端协同发力,通过质量提升来保障临床疗效的发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二是突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聚焦行业十分关切、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中药质量、创新研发、产业升级、强链延链、开放发展等热点问题,用改革思维和系统观念,在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在全产业链布局的协同,研究提出了一揽子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
三是突出传承与创新并重。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中药全产业链,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中药新药研发,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以贯彻落实《意见》为抓手,不断细化完善各项举措,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陆建伟表示。
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链上下协同
中药工业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医药工业重要板块。《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推动中医药工业企业全产业链布局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介绍,规模以上中药企业数和营业收入都占医药工业的1/4以上。中药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非常多,中医药产业发展涉及部门多。为切实做好中医药产品生产和供应,作为医药工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链上下协同。主要做了几个工作:
第一,不断提升中药材生产产业化水平。中药疗效要好,中药材必须好。因此通过专门的产业化专项支持,让中药材的生产、种植更加规范,更加规模化。工信部组织了一些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攻关生产装备,包括中药产业化过程中的创新工艺,比如,围绕150多种常用中药材,开展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括质量控制等一些方面的生产、推广、示范、应用等。
何亚琼特别提到,工信部还对民族中药材的特色产业发展专门做了支持,以便稳步扩大珍稀中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保证临床用药药品正常生产。
第二,加快构建中药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工信部专门组织建设了中药全产业链质量可追溯数据平台,主要是聚焦中药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制定全过程质量追溯的数据标准。目前,平台已经覆盖中药材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等不同业态产品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能够对全产业链的生产过程实时数据进行采集、监控。为全国21个省市、457个基地的100多家重点中药企业提供了追溯服务,覆盖113种常用中药材。我们每天更新中药材种植管理、饮片加工等最新信息,每天大概1.2万条,现在累计数据总量已经超过2TB多,下一步数据还会实现互联互通。
第三,注重加强重点中药材及中药产品供应监测。工信部有专门的医药工业统计调查制度,中药是主要的统计监测内容。现在已经纳入1400多家重点中药企业,涉及400多种中药饮片、200多种中成药、100多种中药材的生产、销售、出口等主要指标。
何亚琼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准备专门出台中药高质量发展相关的配套文件,实施中药原料的提质稳供、制造能力提升和卓越品牌培育等几个专项行动,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中药原料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引领带动能力突出的中药工业企业,培育一批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建设一批数字化创新的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药工业企业全产业链布局,促进上下游深度融合,营造健康产业生态。
坚持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意见》中提出推进中药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中医药局科技司(中药创新与发展司)司长陈榕虎表示,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实现自主创新颇具潜力的领域,无论是青蒿素治疗疟疾,还是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都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鲜活案例。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领域已经建设了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并组建了一批交叉创新团队,这些都是我们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基础。”陈榕虎介绍,同时,各地也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医药科研平台,如广东横琴实验室、天津海河实验室、湖北时珍实验室等,他们与国家级平台共同形成央地联动、多维立体的中医药创新体系。
陈榕虎表示,下阶段,将重点推进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整体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活力。聚焦中医药产业重大科学问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有组织的科研,高效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推进多部门、全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中医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和优势,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科技攻关任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发内生动力,助推产业创新升级。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中药创新研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中药的支持力度,针对产业链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加强中药关键技术攻关和科学监管研究。还要聚焦重大慢病、疑难疾病以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临床需求,研制一批临床疗效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中药创新药。发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名医验方在中药创新研发中的孵化器作用,进一步加强挖掘和转化,更好地发挥中药临床价值,服务人民健康。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聚焦目标任务,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不断提升中医药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能力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陈榕虎说。
加快推动中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广受关注,特别是DeepSeek的应用,人工智能给医药工业提供了非常好的高端化、数智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何亚琼如是说。
何亚琼介绍,现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头部中药企业也开发了一批非常好、受老百姓欢迎的人工智能+中医药解决方案专用大模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加快迭代升级,为下一步中医药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完成好《意见》的各项任务,工信部即将发布《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这个文件中明确,中药工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目标、路径。”何亚琼透露。
在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方面,专门针对中药生产的特点,通过组织医药数智化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一些重点技术产品的攻关,打造了符合中药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系统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将研发推广一批智能制药设备、检验设备,也要突破一批中药数智化转型关键技术。将制修订完成10项以上的中药工业数智化技术标准。
在数智化转型典型选树方面,将主要聚焦医药工业企业的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合规等具体的需求,找到“小切口”,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将支持建成20个以上数智中药生产线或者智能工厂,培育一批中药工业数智化转型企业,发布20个以上中药工业数智化技术应用典型场景,希望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落地的新经验、新模式,把人工智能用好用足用到位。
“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还要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中药生产、推广、发展各个环节,支持一批好的中药企业、有条件的地方,在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的设计、筛选、生产制造、流通等各个环节打造平台,实现跨企业、跨领域、跨地区、全链条的协同。”何亚琼进一步表示。如果有一批数智化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会更好地实现中药生产全产业链协同,能够更好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够更好地实现供需有效衔接。
“下一步,按照《意见》的具体分工,按照我部即将印发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落实落细各项任务。在全链条政策有序衔接下,在资金力度不断加大情况下,在各种要素保障更好的情况下,中药数智化转型的一些重点项目会尽快落地见效,中药现代化步伐一定会进入快车道。”何亚琼表示。